來源:食研私享
2022年6月11月,江南大學張慜教授團隊在農林科學1區(qū)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(Q1;IF=6.475)上在線發(fā)表了題為“3D printed white radish/potato gel with microcapsules: Color/flavor change induced by microwave-infrared heating(帶有微膠囊的3D打印白蘿卜/馬鈴薯凝膠:微波-紅外加熱誘導的顏色/風味變化)”的研究性論文。Tiantian Tan為第一作者,張慜教授為通訊作者。
640.png (17.5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70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目前,關于使用微膠囊改變3D打印食品顏色的報道相對較少。就加熱刺激下的3D食品顏色變化而言,天然色素的微膠囊化可能是食品4D打印的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。該研究以阿拉伯膠/麥芽糊精/β-環(huán)糊精為壁材,紫草紅色素和玫瑰油香精為芯材制備微膠囊。將微膠囊以不同的質量比添加到白蘿卜/馬鈴薯凝膠中,以微波-紅外(MIR)作為響應刺激,探索3D打印樣品的顏色和風味變化。
640.jpeg (63.6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2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研究亮點
- 制備了穩(wěn)定的天然紫草紅色素和玫瑰油香精微膠囊。
- 微膠囊經微波-紅外(MIR)加熱后改變了印刷糊的顏色和風味。
- 印刷樣品的顏色隨微膠囊濃度和加熱時間的變化而變化。
- 采用不同用量微膠囊的材料實現(xiàn)了誘人復合印刷。
研究結論
- 在白蘿卜/馬鈴薯糊中添加不同質量比的微膠囊對3D打印的打印效果影響不大。
- 添加紫草紅色素微膠囊和β-胡蘿卜素微膠囊的印刷糊在加熱過程中紅度值(a*)和黃度值(b*)顯著增加。
- 當微波加熱到表面溫度66.6℃以上時,由于微膠囊結構的破壞,印刷品的顏色和風味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。
- 該研究從微膠囊熱釋放的角度為4D食品打印提供了新思路。
- 各種天然著色劑、香精油或營養(yǎng)物質嵌入微膠囊中,并添加到印刷油墨中,可以實現(xiàn)誘人的4D變化。
- 未來需要尋找更穩(wěn)定的微膠囊壁材或采用雙層壁材來改善包埋效果和增強芯材的穩(wěn)定性。
- 應進一步研究更簡單的加熱刺激或功能物質的釋放溫度。
圖文賞析
640-1.png (227.3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7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圖1. 微膠囊的性質:微膠囊的制備工藝(a);紫草紅色素/玫瑰油香精的SEM圖像(b-1、b-2和b-3分別顯示放大300×、800×、4.00k×)(b);β-胡蘿卜素/甜橙油香精的SEM圖像(c-1、c-2和c-3分別顯示放大300×、600×、4.00k×)(c);加入堿性溶液對微膠囊的影響(d)。
640-2.png (164.6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1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圖2. 不同微膠囊添加量油墨的印刷適性實驗。
640-3.png (205.1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4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圖3. 添加紫草紅色素/玫瑰油香精微膠囊的印刷樣品在加熱過程中的顏色變化(a);MIR加熱期間印刷樣品的溫度分布(b)。
640-4.png (153.6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3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圖4. 添加β-胡蘿卜素/甜橙油香精微膠囊的油墨在MIR加熱過程中的顏色變化。
640-5.png (62.6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5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圖5. 2%紫草紅色素/玫瑰油香精微膠囊印刷油墨在加熱過程中的風味變化(a);2%微膠囊印刷樣品(b)在0分鐘和30分鐘時風味化合物的PCA分析。
作者簡介
640-6.png (5.0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5)
下載附件
2022-6-15 09:43 上傳
張慜 教授
江南大學食品學院
張慜,江南大學二級教授、至善特聘教授,江蘇省“生鮮食品智能加工與品質監(jiān)控”國際聯(lián)合實驗室主任,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。長期從事生鮮食品加工/保鮮高新技術研究,近十年來在食品高效加工新技術領域有開創(chuàng)性的研究,培養(yǎng)畢業(yè)研究生/博士后近200名。2007年起先后擔任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、Drying Technology、International Agrophysics、Foods等SCI刊物的編委/副主編。并兼任瑞典國際科學基金會(IFS)科學顧問、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食品科學榮譽教授。近20年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(fā)項目1項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、十二五/十一五國家863課題2項以及產學研重點項目30余項;獲國內外發(fā)明專利授權230余項,榮獲江蘇省“十大杰出專利發(fā)明人獎”(2012年)和江蘇省專利發(fā)明人獎(2020年);以通訊作者發(fā)表SCI論文590余篇,被引總數(shù)超過1.3萬次,H-index數(shù)為70,入選ELSIVER“中國高被引學者”榜單(2014-至今)和Clarivate全球“高被引科學家”榜單(2021年)。主持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、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、中國商業(yè)聯(lián)合會科技獎特等獎、中國輕工業(yè)聯(lián)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科技獎勵。
論文鏈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foodres.2022.111496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