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個月中旬芝加哥國際制造業(yè)技術展上,展出了一輛3D打印汽車,這輛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ocalMotors公司創(chuàng)造的3D打印汽車,是一輛雙門雙座敞篷小車,名為Strati。它是一款電動車,后輪驅動。根據官方消息,它的最高速度為80Km/h,搭載了6.1kWh電池,續(xù)航里程大約為100Km(數據來自紐約日報試駕文章)。
5joi7q77m5wa2iwnuokg.jpg (43.63 KB, 下載次數: 21)
下載附件
2014-11-14 20:17 上傳
LocalMotors公司的Strati3D打印汽車
LocalMotors公司號稱Strati是全球第一輛3D打印汽車,但實際上,早在今年4月份,同樣來自美國的JimKor和他的KorEcologic團隊就已經發(fā)布了一款名為Urbee2的3D打印汽車。它是一輛混合動力三輪汽車,車身材料是塑料,零部件數量為50個左右。不過,Strati倒是第一輛真正上路、而且接受媒體試駕的3D打印汽車產品。
3a1r4bk6v19fzckk0hcd.jpg (53.84 KB, 下載次數: 21)
下載附件
2014-11-14 20:17 上傳
Urbee2,像不像怪胎? 介紹到這里,我們很容易將Strati看成是一輛簡單的低速電動車。這種車輛在中國某些省份遍地都是,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厲害之處?答案當然就是3D打印。Strati的車身覆蓋件、引擎蓋(當然,在它身上只是裝飾和空氣動力學需要了)、底盤燈部件,均是由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。打印它們,一共花費了44個小時。
ias3katdngqhqcon6fa7.jpg (52.55 KB, 下載次數: 25)
下載附件
2014-11-14 20:17 上傳
未安裝車身覆蓋件的Strati正在測試 3D打印這個名詞大家應該不會陌生,但到底是怎么工作的,或許還有很多人不明白。目前已經有不少3D打印機進入商業(yè)化,價格從幾K到幾W不等。它的原理是將成卷的熱塑材料細絲融化,然后根據3D數模由噴嘴將原料一層層往上疊加而成。對于Strati而言,它的車身、底盤等部件,材質都是碳纖維增強型熱塑性塑料。除了車身覆蓋件和底盤之外,Strati所使用的座椅、玻璃、電池、電機、輪胎等零部件,依然是傳統的制造方法獲得。打印機在這里可以看做是車身部件的“機床”,只是它不再需要沖壓、焊接等工藝過程。 官方宣稱,Strati只有40個零件組成,對比傳統汽車2萬個零部件,3D打印將汽車的生產和制造變得更加簡單。但實際上看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,所謂的40,單位應該是部件。而所謂的2萬,單位則是零件。如果將Strati的電機、電池、傳統系統等拆開,零件數也不會是一個小數目。
nmc6y269qcquhnppcth6.jpg (47.65 KB, 下載次數: 17)
下載附件
2014-11-14 20:17 上傳
工人們在檢查打印出來的Strati底盤
3D打印汽車的上路,著實是人類汽車生產和制造的一大突破,但現階段說它對傳統汽車制造形成革命性的威脅,還為時尚早。為什么這么說?
jgd2k2o5mws58q962snu.jpg (59.89 KB, 下載次數: 20)
下載附件
2014-11-14 20:17 上傳
正在打印中的Strati底盤 首先,3D打印車身覆蓋件使用的原材料,目前只能是熱塑材料,而這顯然并不能滿足真正量產車的需要。碳素纖維?聽起來像是可行的,但成本上目前并不是量產車所能接受的。
eequ0z4ycy4ym6edm15l.jpg (97.08 KB, 下載次數: 19)
下載附件
2014-11-14 20:17 上傳
打印完成后的底盤件,非常明顯的層疊紋理 其次,如果仔細看看Strati的照片,我們就能夠看到,它的車身并沒有什么光澤。這一方面是因為材料本身,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3D打印畢竟是材料融化后一層層的堆積上去的,噴嘴的精度決定了它的表面不可能做到光滑。現在國內銷售的3D打印機,噴嘴的直徑大約是在0.2-0.5毫米。打印完成之后,還需要通過打磨機床,對車輛外觀進行打磨處理。所以說,要想直接用3D打印的車身,那粗糙度不是我們能忍受的。
b80184rur8z79fcna11c.jpg (59.29 KB, 下載次數: 19)
下載附件
2014-11-14 20:17 上傳
打印完成后進行打磨處理,紋理仍然保留 第三,3D打印汽車的安全性是目前無法實現量產的最大威脅。受制于原材料,3D打印汽車的碰撞、自燃等方面,都存在不小的安全威脅。這些問題不解決,即使工藝問題得到改善,也很難成為量產車的取代物。 小結:3D打印汽車Strati的問世,對我們來講是一個絕對應該關注的事件。但在現階段,雖然已經上路,但仍然只是最初級的試驗品,距離量產還為時尚早。不過,誰也說不準,在十年二十年后,3D打印汽車是否真的掃平一切障礙,讓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。那時候,零部件供應商、3D打印商再加上互聯網公司,說不定就真的沒有傳統汽車公司什么事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