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冰墩熊 于 2024-4-29 11:42 編輯
2024年4月29日,南極熊獲悉,鹿特丹的初創(chuàng)公司IMcoMET正在利用微型3D打印技術對抗皮膚癌的挑戰(zhàn)。該公司致力于開發(fā)抗癌解決方案,尤其是針對皮膚癌的治療方法。它們采用創(chuàng)新策略,利用微型3D打印技術開發(fā)定制化藥物,并直接應用于病變處,以提高療效并減少副作用。
微信圖片編輯_20240429112634.jpg (27.57 KB, 下載次數: 300)
下載附件
2024-4-29 11:30 上傳
△采用微型3D打印技術制造的新型皮膚癌治療裝置
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IMcoMET使用了美國制造商Boston Micro Fabrication (BMF)的微縮打印解決方案。這種技術使該公司能夠通過微針技術,從皮膚中局部提取含有生物標記物的間質液,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診斷。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精確度,還提供了個性化定制的可能性。
通常,人體的許多生化分析是通過血液進行的,但這種方法常常需要進行侵入性操作,并且血液凝固可能導致分析結果不理想。因此,研究人員開始關注其它體液,特別是皮膚間質液。皮膚間質液在組織細胞之間循環(huán),含有豐富的生物標記物,而通過微針提取這一體液是一種相對較為非侵入性的技術。目前,市場上已有多種微針,包括空心微針和多孔微針等。
然而,相關挑戰(zhàn)之一是提取的液體量:大多數直接插入皮膚的微針不能提供足夠的體積。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針才能達到所需的體積,這并非最簡單或最舒適的方法。這就是IMcoMET現階段正在解決的問題:開發(fā)一種高精度的微創(chuàng)設備,能夠以高度局部化的方式一次性提取足夠的液體。
微信圖片編輯_20240429112607.jpg (38.8 KB, 下載次數: 290)
下載附件
2024-4-29 11:30 上傳
△該部件由兩個直徑為100 µm的通道組成,兩個通道以20至40 µm的距離平行放置
微針提取精確的生物標志物
IMcoMET開發(fā)的第一代微針采用傳統方法制造,名為M-Duo技術。該裝置包含兩根針頭和連接至微型蠕動泵的兩根管子。一根針頭負責注入載液,另一根針頭同時吸取液體,形成一個循環(huán)系統,使液體在其中持續(xù)流動。結果是,吸入的液體包含載液與間隙液的混合物。這種設計使得同時檢測外泌體、蛋白質和DNA等多種生物標記物成為可能。
微信圖片編輯_20240429112617.jpg (65.96 KB, 下載次數: 277)
下載附件
2024-4-29 11:30 上傳
△微型3D打印設備還與一顆糖豆進行比較
IMcoMET的首席技術官Alexandre Motta解釋道:“M-Duo技術能夠提取針插入點周圍的所有可溶性分子。我們的設備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,但我們希望走得更遠。我們的目標是設計一種更小的設備,以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。”
Motta補充道:“然而,微型化的實現同樣面臨挑戰(zhàn)。首先,連接至泵的管道必須具有一定直徑。但是,兩個針頭必須足夠接近才能有效操作,這意味著必須在兩個相距僅20微米的獨立平行通道中進行操作。問題是,如何在不降低精度的情況下實現這個目標?”
微信圖片編輯_20240429112600.jpg (50.73 KB, 下載次數: 299)
下載附件
2024-4-29 11:30 上傳
△展示中的微型3D打印設備
BMF技術可實現更高的分辨率
這就是為什么IMcoMET對波士頓微制造公司的3D微打印技術情有獨鐘。該技術基于投影微立體光刻(PµSL),具備極高的打印分辨率(2至50微米)和公差范圍(10至25微米)。這項技術被用于制造固定針頭的帽蓋,其中包含兩個直徑為100微米的通道,相距僅20微米。這些通道的布局使得與之相連的管子呈現V形分布,每個管子都位于獨立的一側。
Alexandre Motta繼續(xù)解釋道:“得益于這項技術,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整針頭,例如改變深度,從而繪制間隙液體圖。波士頓微制造公司的技術非常適合我們所需的精度和分辨率要求,而SLA工藝無法達到這一水平。此外,與納米壓印技術相比,它更經濟實惠,可以實現快速規(guī)模擴張。這使得它成為IMcoMET的理想選擇之一,我們已經在與BMF團隊合作開發(fā)其它項目!
IMcoMET的創(chuàng)新方法可能改變皮膚癌治療方式,為患者提供更安全、個性化的治療選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