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增材制造(AM)在過去十年中的發(fā)展為整個制造領域創(chuàng)造了顛覆性的技術革命。然而,在最后的質量檢測方面,如何創(chuàng)建完整樣品的高度詳細的檢測,并做好增材制造部件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質量監(jiān)控,包括:工藝開發(fā),工藝監(jiān)控和最終零件質量,這些仍具有挑戰(zhàn)。
目前,一般使用延時成像的顯微CT研究點陣金屬,泡沫金屬,等結構材料,做原位力學分析。由于整個原位過程不連續(xù),時間軸就不對,力學曲線也會不精確。為了更好地了解增材制造部件的性能與變化,特別是當工件受到特定的外部條件如加熱或負載時,如何突破常規(guī)手段,對整體力學性能進行實時觀測,而不是從初始和最終狀態(tài)來推斷測試期間發(fā)生了什么。
微信圖片_20220303133835.jpg (123.3 KB, 下載次數: 90)
下載附件
2022-3-3 13:38 上傳
此時,動態(tài)顯微CT與時間分辨率顯得尤為重要。動態(tài)CT,是一種利用X射線收集3D數據的技術,在無損檢測方面非常實用。隨著該技術及其能力的成熟,現在可被用于力學測試過程中三維結構變化的監(jiān)測。
據悉,TESCAN推出的實時動態(tài)micro-CT,能夠在原位實驗過程中收集具有高時間分辨率,且不間斷的3D數據,可以看清增材制造零件中常見的復雜和錯綜復雜的幾何形狀,觀察在力學加載、高溫以及氣氛等條件下材料內部結構的變化,這將使研究人員更完整并更準確地理解材料在真實環(huán)境下的內部行為表現,有助于更多具有優(yōu)異性能的新材料開發(fā)研究。
3D metal compression_logo_v3[00-00-00--00-00-11].gif (856.92 KB, 下載次數: 77)
下載附件
2022-3-3 12:34 上傳
△3D打印塑料樣品壓縮的動態(tài)成像。每次掃描 6 秒即可采集超過 200 張 3D 圖像
實驗背景
目前,最終零件的質量監(jiān)測方面仍有一些障礙需要克服。除了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常規(guī)問題如缺陷和尺寸精度問題以外,為了更好地了解增材制造部件的性能與變化,特別是當工件受到特定的外部條件如加熱或負載時,其內部結構和性能的變化是常規(guī)手段難以獲得的。而對于復雜和/或隱藏結構,傳統的力學測試方法只能提供整體力學性能的常規(guī)結果,每個特征變化只能在測試結束后進行破壞性評估。
原位顯微CT能夠在變化的外部條件(如負載或溫度)下對樣品內部的變化過程進行三維檢測,但常規(guī)做法是對中斷的多個非連續(xù)過程進行成像,也稱為延時成像。為了獲得更清晰的圖像,TESCAN采用了動態(tài)CT方法。這是最先進的時間分辨率3D X射線成像系統,利用高時間分辨率,樣品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連續(xù)成像,而這個過程是真實連續(xù)的。
實驗設計
image006.jpg (341.1 KB, 下載次數: 74)
下載附件
2022-3-1 14:57 上傳
圖1:(左)安裝在 UniTOM XL 中的 Deben 原位臺; (右上)未壓縮的3D打印零件樣品; (右下)壓縮后的3D打印零件樣本
對不同填充結構下打印出來的三個塑料件進行了原位三維變形研究。這些塑料件內部支撐結構是非肉眼可見的。本研究使用的是TESCAN UniTOM XL micro-CT系統。在22分鐘內收集了220張斷層圖,樣品旋轉的時間分辨率為5.8秒,體素大小為59μm,保持持續(xù)壓縮每個樣品,載荷傳感器使用的是Deben CT5000RT。同時為了保證在連續(xù)旋轉和數據采集期間進行“無電纜纏繞”操作,本研究使用了TESCAN原位接口套件。上圖圖1顯示了原位裝置、樣品初始和最終狀態(tài)的圖像。填充圖案式樣需要考慮對后續(xù)層和零件完整性的影響,而且填充圖案式樣的選擇也對3D打印零件的性能有很大影響。沒有任何一種填充圖案模式適用于所有應用環(huán)境。使用什么圖案以及使用多少圖案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最終的形狀和零件的應用需求,以及打印技術、時間和成本。對于本研究,我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常見填充式樣: Cross 3D、Cube 和 Triangle。
實驗結果
image008.png (185.83 KB, 下載次數: 85)
下載附件
2022-3-1 14:58 上傳
image010.png (247.46 KB, 下載次數: 71)
下載附件
2022-3-1 14:58 上傳
image012.png (265.74 KB, 下載次數: 84)
下載附件
2022-3-1 14:58 上傳
image014.png (262.82 KB, 下載次數: 74)
下載附件
2022-3-1 14:58 上傳
圖2:(上)負載曲線顯示了測得的力隨時間的變化;(下)測試過程中每個樣品在不同時間的示例圖像
圖2顯示了三種不同填充模式(Cross 3D, Cube和Triangle)的負載曲線與時間的關系,以及每個樣品在不同時間點的代表性3D渲染和2D切片成像。從負載曲線和圖像中都可以得到一些有效信息。在負載曲線中我們可以發(fā)現三者總體上變化相似,但Cross 3D模型能夠在最初承受更大的載荷,然后迅速下降到其他兩個樣品以下,隨后再次恢復到平均水平。如果觀察3D成像,會看到在單層發(fā)生初始坍塌,接著被持續(xù)壓縮,直到它坍縮到下一層。通過觀察樣品的最終狀態(tài),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變形發(fā)生在一個小區(qū)域內并且外層有大量的形變。相比之下,立方試樣幾乎保持整體幾何完整性,始終只有局部發(fā)生屈曲變形。最初,在樣品底部發(fā)現了一個單層失效缺陷,但當我們對整個過程進行檢查時,在樣品高度方向發(fā)現了幾層貫穿的斷裂。相比其他模式,三角形填充模式具有明顯不同的載荷曲線變化,可發(fā)現樣品沿初始“滑動”的地方發(fā)生了明顯的剪切變形。
微信截圖_20220301145930.jpg (54.63 KB, 下載次數: 74)
下載附件
2022-3-1 14:59 上傳
圖3:壓縮過程中Cross 3D樣品在不同時間點的層分離細節(jié): a)3.5分鐘b) 5.8分鐘c) 6.5分鐘d) 8.3分鐘
除了提供對整個樣品的三維觀察外,它還可以聚焦于樣品的特定點,并在固定的時間框架內觀察局部變化。例如,如果我們仔細觀察Cross 3D樣本中的一些變化,如圖3所示,隨著負載的增加,可以清晰的看到各個層之間的分離。在這里,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缺陷在5分鐘內的失效過程。這些特殊的失效過程可能表明某些層之間缺乏融合,需要對初始構建參數進行更改。
最后,可以對這類樣品采取多尺度掃描,在力學測試之前和/或之后進行更高空間分辨率的掃描,以更好地了解特定位置的微觀結構。例如,三角形填充樣品,在壓縮前,我們通過相對低分辨率的整體掃描獲得樣品信息,然后對感興趣部位進行更高空間分辨率(8.5μm體素)的感興趣區(qū)域掃描(VOIS)。通過可視化軟件Panthera™,低分辨率掃描發(fā)現了其中一個結構表面有異常。通過一個簡單的操作,我們再選擇這個異常區(qū)域進行半自動高分辨率掃描。多尺度掃描成像如下圖4所示。在更高分辨率的成像中,我們可以看到單個構建層,并可清楚地發(fā)現由于不規(guī)則的構建模板導致了孔洞。這些孔洞可能是初始失效點,可能導致動態(tài)CT結果中看到的剪切變形現象。
image024.jpg (110.37 KB, 下載次數: 77)
下載附件
2022-3-1 15:00 上傳
圖4:(左)全樣品預覽掃描成像;(中間)VOIS感興趣區(qū)域掃描成像(紅色),顯示位于整個樣品內的位置;(右)打印缺陷的細節(jié)(體素大小為8.5μm)。
總結:
隨著增材制造技術的成熟,可以實現的幾何形狀變得越來越復雜。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獨特的部件在各種條件下的性能,必須要使用適合的檢測手段和設備。在整個TESCAN顯微CT解決方案產品線中,動態(tài)CT可以在這些過程中收集連續(xù)、不間斷的3D數據。在本研究中,使用TESCAN UniTOM XL設備以及動態(tài)CT技術,觀察3D打印零件在承受壓縮載荷時內部和隱藏結構的變化。這個例子說明了動態(tài)CT可作為一種有價值和潛力的手段,來更好地了解在機械負載過程中,3D打印部件的整體性能發(fā)生了哪些內部(隱藏)變化。
3月14日下午2:00-4:30,南極熊邀請了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、北京工業(yè)大學張冬云教授、TESCAN micro CT中國區(qū)產品經理孟方禮為廣大從事3D打印研究的朋友帶來一場“金屬3D打印技術研究進展及動力學性能檢測在3D打印中的應用”線上研討會。有興趣參加的讀者,請掃描圖中二維碼填寫報名信息。
微信圖片_20220303132233.png (132.84 KB, 下載次數: 79)
下載附件
2022-3-3 13:38 上傳
在本次研討會中,將會涉及到張海鷗教授微鑄鍛金屬3D打印技術的研究進展,張冬云教授在SLM制造的點陣結構性能影響因素研究及進展,以及micro-CT的基礎知識、3D打印樣品的結果,并討論原位動態(tài)CT的案例 。如果您對這個令人興奮的應用感興趣的話,我們誠邀您加入本次研討會,共同探討實時動態(tài)micro CT為增材制造領域可以帶來的無限可能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