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戰(zhàn)略問題。事實上,市場對 3D 打印的需求是一個動態(tài)的平衡,因此理論上會有一 個上限和下限,上限值和下限值相對穩(wěn)定。即使任何公司宣傳 3D 打印有多么多么的好,能夠增加的需求也會有一個上限。然而,當某一種 3D 打印在技術上有決定性突破的時候,這個相對穩(wěn)定上限就會被突破,從而產生更多需求,市場和用戶會增加,行業(yè)產值會得更大。 3D打印整個行業(yè)都是在“3D 打印能解決什么問題并獲利”這個問題上進行概率的分析與博弈。沒有哪家 3D 打印企業(yè)可以占領整個 3D 打印市場。因此,企業(yè)的存在與否更多的事需要計算市場需求的概率。做到知己知彼,在制定博弈的策略。到這一步,企業(yè)的生死其實已經了然。市場環(huán)境最多會影響概率的高低,但不可能抹殺市場的需要。市場上的需求找到了。 那么下一個階段就是創(chuàng)造需求了,也就是改進 3D 打印技術讓更多人接受它,無論是客戶還 是從業(yè)者。
再說戰(zhàn)術問題。這行本是舶來品,外國的經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但由于國內市場長期處在規(guī)模經濟(大批量制造)中,所以對個性化制造與小批量制造需求不是太多,有些行業(yè)甚至可以說可有可無。因此想明白“誰”需要 3D 打印技術來解決問題,這就是所謂從用戶的角度出發(fā),解決其痛點。此為謀定,改進現有的 3D 打印技術,讓生產成本降低,生產效 率提升,制件屬性符合客戶的需要,此為后動。在軟件端增加,軟件中虛擬與顯示融合的能 力以及三維模型構造者的水平。在硬件端加強設備的使用壽命和生產效率,降低其故障率。 在材料端研發(fā)可大量投入市場且成本與性能更具競爭力的新型材料。在工作中,要靈活應變, 針對不同的情況,采取不同的策略。此為后動。至于何謂務實,何謂戒虛,這個歡迎各位討 論。畢竟每個人衡量務實戒虛的尺度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