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26xpcem0u5ambjxea5.gif (1.22 MB, 下載次數(shù): 155)
下載附件
2018-1-10 11:39 上傳
▲冷噴涂金屬3D打印工藝
南極熊2018年1月10日訊/融化通常被認為可以有效實現(xiàn)金屬結合。但麻省理工學院(MIT)最近的一項研究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,而這極有可能對金屬3D打印產(chǎn)生重大影響。
過去,由于沒有足夠好的觀測設備,科學家們不得不根據(jù)結果而不是過程來推斷金屬粒子撞擊到目標表面時究竟發(fā)生了什么。現(xiàn)在,借助一臺性能超強的高速攝影機(由MIT自己人博士后David Veysset研制,裝有16個獨立電荷耦合器成像芯片,每秒可捕捉3億張圖像),MIT的科學家們終于看到了真相 — 在某些條件下,高速金屬顆粒的確會熔化表面(形成一個坑)。但這之后,顆粒居然“彈回”了!并沒有與被熔化的表面結合到一起。這就意味著,當前“通過提高噴射速度或溫度”來改善熔融質(zhì)量的方法很可能是錯誤的。
mit-researchers-find-melting-prevent-adhesion-metal-3d-printing-1.jpg (30.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60)
下載附件
2018-1-10 11:21 上傳
▲噴射沖擊后的金屬表面,可以看到形成了熔融的坑
不過同時,MIT的科學家也發(fā)現(xiàn),當看似液體卻不是液體的金屬顆粒與目標表面保持同樣的固態(tài)但向外“飛濺”時,二者粘合的效果最好。這就意味如果能創(chuàng)造出正確的條件,誘導這種“飛濺”發(fā)生,金屬3D打印和噴涂工藝的效果就有望得到改善。當然,這僅僅適用于采用噴涂方式的3D打印技術 — 采用激光燒結的3D打印技術完全不受影響。
mit-researchers-find-melting-prevent-adhesion-metal-3d-printing-2.jpg (21.8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61)
下載附件
2018-1-10 11:21 上傳
▲金屬顆粒融化和彈回(上圖); 沒有融化和粘附(下圖)
目前,MIT科學家已經(jīng)想到了用這種“顆粒飛濺”改進的3D打印工藝的具體應用,比如更有效地涂覆發(fā)動機部件,從而讓這些部件能夠繼續(xù)使用。“對于一臺老舊的大型發(fā)動機而言,將其融化和重鑄十分燒錢,即便只是扔掉也需要一定費用,”MIT教授Christopher Schuh表示, “但使用噴涂工藝,就能輕松修復它的表面,讓它可以重新工作!
對這項研究感興趣?點擊這里和這里可以查看相關論文。
編譯自 3ders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