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大河網
近日,駐馬店市創(chuàng)傷中心主任、駐馬店市中心醫(yī)院創(chuàng)傷骨科主任楊東輝在談到54歲陳女士的手術時說到:“如果沒有模型,醫(yī)生只能依靠以往的經驗進行空間的想象。像這樣的復雜手術一般需要6至8個小時的手術時間;而3D打印技術,使醫(yī)生的想象變成了1:1的真實模型,通過術前的骨盆模型三維重建,模擬復位,并通過鏡像技術打印出右側完整的骨盆,依靠完整的骨盆設計鋼板及塑形鋼板,手術變得迎刃而解!
運用3D打印技術 制定精準手術方案
3月18日晚,陳女士因車禍活動受限6小時急診入院收入創(chuàng)傷骨科,診斷為:骨盆骨折;右側髖臼骨折并股骨頭脫位;坐骨神經損傷;右小腿肌肉毀損傷等。接診醫(yī)生當即為她進行了右小腿傷口的清創(chuàng)與縫合,由于陳女士是多發(fā)骨盆骨折,特別是右側髖臼部骨折嚴重,需行骨折內固定手術治療,而這個部位的組織結構較為復雜,又與右小腿開放性創(chuàng)面距離較近,手術具有一定難度。
1586994727933660.jpg (13.83 KB, 下載次數: 151)
下載附件
2020-4-16 10:32 上傳
1586994737006995.jpg (18.1 KB, 下載次數: 171)
下載附件
2020-4-16 10:32 上傳
(三維重建)
在行髖臼骨折手術時,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復位固定右側髖臼、縮短手術時間、減少手術創(chuàng)傷和出血量,以降低術后傷口感染、股骨頭壞死的風險就顯得尤為重要;為了能取得最大的臨床療效,降低患者的致殘率,提高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,楊東輝立即組織科室召開病情及手術方案討論,決定將3D打印技術也應用到此次圍術期準備中。
“3D打印技術制成的三維仿真模型,可采用立體的形態(tài)直觀呈現出病灶結構,便于醫(yī)生制定更精確的手術方案,提高手術的成功率。”楊東輝介紹。
打印“一模一樣”的病患部位 降低手術風險
在征得陳女士的同意后,利用其受傷部位的數據,經過建模、打印,約24個小時后,復雜、抽象的髖臼部位及脫位程度和其他所有細節(jié)均完美呈現在醫(yī)生面前,這個髖臼模型不僅大小跟陳女士的髖臼部位“一模一樣”,而且還將陳女士髖臼的斷裂處、變形處等一一展現出來,誤差不超過0.1毫米。
1586994757553872.jpg (10.82 KB, 下載次數: 132)
下載附件
2020-4-16 10:32 上傳
(3D打印的髖臼骨折模型及“鏡像”下正常髖臼模型)
“有了這個模型,患者的受傷部位和傷情就一目了然了!痹撌兄行尼t(yī)院數字醫(yī)學研究室主任耿洋解釋:“以往,骨科手術都是通過患者的X光片或CT掃描,了解病情并制定手術方案;而運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來的模型,可以說是對病灶的還原,通過這個模型,醫(yī)生更清楚的觀察到了手術中應避開的血管、神經等重要部位,再根據模型進行一定的手術預演,就確保了手術更快速精準。這也意味著,減輕了患者的術中失血、術后感染等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!
憑借3D打印模型,創(chuàng)傷骨科團隊在術前便推演了手術進程,經過精心準備及反復演練,3月27日,由楊東輝親自主刀,在副主任醫(yī)師吳發(fā)財、主治醫(yī)師陳琦、住院醫(yī)師周亞飛的密切配合下,僅用了兩小時左右就成功完成了此次手術。術中,出血不到400ml,術后復查顯示陳女士髖臼復位理想,手術切口愈合良好,坐骨神經損傷癥狀較之前明顯恢復。陳女士及家屬十分滿意,對創(chuàng)傷骨科醫(yī)護人員感激地說:“這個3D打印很神奇,醫(yī)生拿著模型給我講病情,我這不專業(yè)的人也能聽明白,為你們的醫(yī)術、醫(yī)德、服務點贊!”
1586994771631433.jpg (19.01 KB, 下載次數: 157)
下載附件
2020-4-16 10:32 上傳
(術后復查)
楊東輝表示:隨著數字化醫(yī)療及精準治療的發(fā)展,3D打印技術可以通過“高仿”的方式,打印出與患者完全一樣的關節(jié)模型,讓醫(yī)生在手術之前就“真實”感受了患者的病情,甚至可以提前模擬手術方式和進程,縮短手術時間,大大提高手術的精準度,讓患者減少損傷,加速康復,極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據悉,駐馬店市中心醫(yī)院2018年便引進了3D打印技術,并投入到診療、科研與教學當中,已經陸續(xù)在骨科等科室成功輔助實施了20多例疑難、復雜手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