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極熊前幾天曾報道北航王華明教授被評為院士的消息(
業(yè)界特大喜訊,做金屬3D打印飛機的王華明當選院士了),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工作經過兩輪評審會議,各學部初選和全體院士終選等程序,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。其中,參與制造運-20、C-919等大飛機,殲-15、殲-31等新型戰(zhàn)斗機鈦合金部件,有“中國3D打印帶頭人”稱號的王華明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。
王華明,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激光增材制造領域專家。起步迅速、屢屢破格晉升、擁有大量學術成就的青年學者,2006年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及“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”獲得者,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“長江學者特聘教授”,F任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責任教授、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動化系主任、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“航空材料與結構”首席科學家;蛟S你對王華明院士所做的工作內容非常感興趣,南極熊為廣大熊友搜集到了王華明院士的科研成果。
在王華明院士的公示材料中,其研制的金屬構件激光熔化沉積增材制造技術自2005年以來已在殲-15、運-20、殲-11B、殲-31、C919等7種飛機、東風XX等3種導彈、遙感24等2種衛(wèi)星、FWS13等3種航空發(fā)動機和1型燃氣輪機等重點型號研制生產中工程應用并發(fā)揮關鍵作用。在殲-15戰(zhàn)機上,其前起落架大型整體鈦合金支撐框尺寸大,結構復雜,傳統(tǒng)方法難以整體成形制造,而利用激光增材制造的鈦合金構件目前已經累計飛行起降10000余架次,工作正常。
在運-20研制中,激光增材制造技術在7天內完成6種機身/主起落架接頭大型主承力構件的快速制造,確保了飛機如期首飛;成果唄確定為飛機“降成本計劃”的主要途徑,主起落架支柱、翼/身對接框、尾翼懸掛操縱一體接頭等8大類、28種大型復雜整體鈦合金關鍵主承力構件通過工程驗證考核并陸續(xù)安計劃裝機應用。國產大飛機C919同樣運用了3D打印鈦合金零件,主要用在飛機主風擋窗框、機翼和機體銜接部位。除此之外,他主持研究的新型特種涂層還應用于某航空發(fā)動機矢量噴管高溫重載驅動機構,累計試車216小時,無明顯磨損,而傳統(tǒng)方案試車10余小時最大磨損深度達2mm。